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信仰公开课:厚植信仰、自信自强

2022.12.0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国际学院党总支邀请南京审计大学特邀组织员郭宏之老师为师生党员、发展对象以及第五期青共校学员上信仰公开课,从“厚植信仰、自信自强”的角度谈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体会。本次信仰公开课以线上方式开展,由学院党总支书记姜德波主持。



郭宏之首先针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四点认识要求,引出本次报告的第一部分——厚植信仰。他分别从人民至上的情怀、追求真理的学养、自强不息的奋斗三点,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述了坚定信仰理念的重要性,同时激励同学们坚持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将实践爱国之行相统一,并把学术、学业、学科的能力运用到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征之路中来。



接着,郭宏之向同学们阐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导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本质要求。郭宏之分别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结晶,并向同学们强调:文化命运的背后是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社会走向的问题;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郭宏之结合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和思想文化,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外思辨的不同逻辑;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的智慧等,突出强调“四观”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精神柱石。



随后,郭宏之谈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为华夏人民,我们始终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文化基因根深蒂固。郭宏之提及润泽湖中的“润泽”一词也是源自礼记,由此切入该部分正题,重点解读了关于“天下为公”的相关起源和概念,同时援引《周记》、《尚书》等,多角度深层次剖析解读了二十大报告,并再次强调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古籍经典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身处新时代,至关重要的便是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文化发展五千年以来,从诸子百家到儒释道,文化富有深厚的营养,其蕴藏的价值无穷无尽,但同时也存有杂质的部分,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同时,对于“小康”的发展阶段,郭宏之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如今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人均GDP的飞速增长都预示着胜利,但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不断奋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砥砺前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本次信仰公开课的最后,郭宏之借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寄语同学们,鼓励同学们要为中华而读书,把握成长方向,解决复杂问题,在学习二十大报告的过程中日有所得、日有所进,不断成长!


/: 黄灿 周伊浔

指导老师:张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