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2022.10.27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心得


国际学院 郭焕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在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报告将绿色发展作为疫情后经济复苏的优先选项,推动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全球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引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实现互利共赢指明了方向。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环境保护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区域的65个国家,国土面积占全球的38%,人口总规模达46.4亿,占全球的 61.62%。“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碳排放增长趋势最迅猛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巴黎气候协议》“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水平前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之内”的目标。因此,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非常重要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未来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源。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总量约为228亿吨CO2e,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63%。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仍将保持快速上升的态势。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自然资源极度短缺,如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大多为沙漠或半荒漠,森林资源极其稀少。部分沿线国家水资源匮乏,水资源量只有世界总量35.7%,但年水资源开采量占世界的66.5%,因此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压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地形高低悬殊,气候分异明显,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冰雪、干旱等灾害的活跃区据国际灾害数据库显示,“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自然灾害的重大威胁。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较大“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不足,总体城市化率仅44%,亟待加快建设步伐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16—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约10.6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运营周期长,必然要消耗大量资源,如钢铁、水泥、石料、木材等,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


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合作逐步推进已经初见成效:在搭建合作平台方面,加快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起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搭建中非、中柬环境合作中心等面向区域和国家的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在开展政策对接方面,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举办“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国际高层对话等主题活动;在推动技术合作方面,设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推动我国企业发起《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在人员交流方面,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等,参与人数累计超过3000人次,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此外,中国政府还依托现有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举办了一系列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对话交流活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低碳化建设水平。例如肯尼亚境内的蒙内标轨铁路项目将减少40%的公路二氧化碳排放,并降低了公路运输相关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是新时期中非 “友谊之路”,也是中非“生态环保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明确了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相信,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将是中国未来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全球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