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生活  学习生活

初识AI,编程与机器人课堂第二次课程精彩开课

2021.11.07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发人工智能。但何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被人类所创造的还是发现的?人工智能又是如何与人相处?11月6日,徐臻元副教授就上述的问题为编程与机器人第二课堂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知识讲座。

“人工智能是被人类创造的还是本身存在而被人类发现的?”徐臻元老师从这个问题出发,带领同学思考关于AI的相关知识,并且就计算机和人类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做了辨析。

自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问世至今,计算机已经发展了75年有余。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一直试图建造能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自动发挥功能的机器,但自身定义至今仍不明确。想要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 IBM

徐臻元认为“AI是普遍的研究领域,和人类智能活动的所有范畴都有潜在关系。是人类发现了人工智能。”如同数学一般,数字之类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人类只是发现了他们,并为其命名为人工智能或者其他符号。

紧接着,徐臻元老师详细介绍了目前鉴别人工智能常用方式之一:图灵测试。

The Turing Test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他还介绍了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领域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数据采集,数据量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指出,大数据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感性对象活动这一客观存在的量化反映,而“量化一切”正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提出的认识事物的一种理想方法。因此,从本质上说,数据的根源依然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数据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外,“量化一切”的主要目的是对基于人们过去的感性对象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实现干预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提高预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未来。但是,这种理想方法只意识到了“数据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静态数据”,却忽略了“人类社会生活是动态的数据”这一客观事实。它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当成一个没有生命力的静态数据集,忽视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很多现象都是瞬息变化的。因此,大数据分析预测的对象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一定是合适的或最佳的选择。这种预测其实对个体的选择自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 数据分析师 CPDA (chinacpda.com)

徐臻元老师随后以人类思维认知为切入点给同学们科普了“智能”的概念。机器本身只能机械化地运行代码所编辑的内容,而人工智能就是希望能够把机器变的和人一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尽管如此,当机器人所遇到的问题不属于人们所编写出的各类问题范畴时,就无法获得相应公式化的解决方法。以上就是机器人逻辑方法的两个障碍,而“智能”则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方法概括——能够像人类一样独立思考。

然而,目前来看,“像人类一样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正处于“半智能”状态。这意味着机器只能通过人类编写的代码运作,因此
徐臻元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到底是重在人工还是重在智能?”

朱翼副教授认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依旧重在人工,正是因为靠着人类一步一步编写代码和操控,并不能像人类一样完全独立自主的思考,所以还不能称得上完全的智能。

在讨论完AI相关知识后,王涛涛助教为同学们介绍了数据标记。在机器学习中,数据标记流程用于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原始数据(图片,文本文件,视频等)并添加一个或多个有意义的信息标签。在三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这项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处理过程,此次标注是为一项智能理化生实验做准备。对此,同学们兴趣盎然。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走近AI,对相关计算机知识加深了思考,认识到人工智能本身就存在,只是恰巧被人类发现,而目前的人工智能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文字:朱益彤,沈超群

图片:朱益彤,石泰巍